【近圣贤·好读书】鲁昕教授为您荐书

       阅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当永恒与突发相遇,从书籍中思索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守望相助、人与自我身心安顿则成为一种必然。曲阜师大党委宣传部开设“近圣贤 好读书”栏目,邀请校内外专家学者推荐他们近期读过的好书,引领大家开启愉悦的读书之旅,共筑孔子家乡书香校园。本期我们邀请到马克思主义学院鲁昕教授推荐他心中的好书。

鲁昕教授推荐梁治平先生的《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梁治平先生是我国著名法学家和法律文化研究学者,先后毕业于西南政法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长期致力于法律史、中西法律文化比较及传统法律现代转型研究。他以跨学科视角解析法律与文化的关系,坚持“用法律去阐明文化,用文化去阐明法律”的学术立场,其学术思想以批判性比较和人文关怀见长,对中国法学界理解本土法律传统与法治现代化路径具有深远影响。

推荐语

被誉为“法律文化论开创者”的梁治平先生,其学术兴趣不在于“纯粹法学”,他近乎痴迷的将法律现象置于更为广阔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加以考察,在重构法学研究话语空间的实践中,既有对本土知识传统的眷恋与敬畏,更有对社会实践理性的倡行和张扬,在保持知识分子应有的思想自由与学术独立的同时,力图为当代社会理性精神的健康成长注入客观与良知的基因。

从严格意义上来说,《法辩:中国法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不是一本书而是论文集,但由于全书逻辑的一致性和自洽性,使得该著作拥有了比一般著作更为通透的论理体系,并为读者提供了包容且辽阔的思考空间。这本书也并非一本单纯的法学著作,通过与西方文明的比照,透露出作者对于过去和现代中国法与中国社会的基本思考,这种思考首先是基于对本土文化传统的敬畏,正如作者所说“中国人今天的生活环境是以往全部历史共同作用的结果。对于传统,无论我们所采取的态度是批判的还是创新的,弄清楚传统及其由来总是必要的前提。”敬畏并非抱残守缺而是对于历史和现实的清醒认识,这种认识是作者更为深入探寻的起点而非思考的终点,通过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梳理,作者想探寻的是中国现代法律制度后面原本应有的精神,在传统不灭的结论下隐含的是对现实问题的关切,这种关切是以文化自信的方式进行的学术归纳,“虽然中国的进入现代社会不得不以学习西方开始,但是中国现代化的完成,又必定是以更新固有传统结束。任何一种外来文化,都只有根植于传统才能成活,而一种在吸收、融合外来文化过程中创新传统的能力,恰又是一种文明具有生命力的表现。”欲知今日不能不先知过去,未来亦复如此,作者无意于法律分析的筌蹄,执着于本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圭臬,实则关心的是未来中国的样子。

寄语读者

梁治平先生不单纯是一个法学家,更是一个知行合一的文化学者、上下求索的布道者,他有着独立自由的学术品格,同时,对中华文化持有一种预言性的客观分析态度。当动画电影《哪吒2》抛出“天道不公便逆天而行”这种隐喻了对世界单极秩序挑战的台词、以美国为首自诩开放的西方世界对一部电影陷入“闭关锁国”应激反应的今天;当传承并发展了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的习近平法治思想横空出世,宣告了一个古老文明在新时代的爆裂重生,昭示了一个时代的终结与开始——终结的是西方形式法治模式对法治文明解读的垄断,开始的是以情理法传统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相结合重构法治标准;终结的是文明对话中的他者叙事,开始的是中国故事的世界性转译。我们会为梁治平先生几十年前选择的坚守肃然起敬,古之士大夫的家国情怀在梁治平先生的探索中以其特有的平和与包容的学术语言娓娓道来,发人深思、令人动容。

在人文领域解决中国人的问题还需尊重中国人的习惯和信仰,中西方文化差异造成了法律价值取向的不同,这些不同的价值取向又反过来影响了不同国家民众对于法律公平正义的不同理解。中华律法传统在新时代的“重新发现”预示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拥有了从梦想到现实的强大文化自信,梁治平先生在这部二十年前的旧著中所做的分析足以让人意往神驰、心潮澎湃。




编辑:孙琪 编审:黄江滔

发布:华体会体育(中国)hth官方网站新闻中心

相关新闻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